大陸國台辦於今年發布實施《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亦即媒體俗稱的惠台31項措施)。此一措施將逐步給予台企、台胞和大陸企業、同胞國民待遇,以積極吸引台灣人才、資金,協助大陸產業的發展。
針對前述31項措施,政府也積極回應,但仍不脫以既有政策拼湊,片面、被動、答卷式地回應,不易逆轉之此一趨勢。例如政府聲稱台灣的租稅負擔率低,且營所稅低於大陸,但殊不知大陸市場吸引力大,台商、外商為開拓龐大市場,自然願意承受其較高的稅率。另有部會以玉山計畫、年輕學者養成計畫來留才、攬才,雖有助於吸引若干國外學者,但專上教育的供過於求,擋不住教授、人才流失的事實。
再者,政府亦提出的嚴守個資保護且不開放徵信合作,以及輔導台商公司回台掛牌,卻忽略了台灣股市動能漸失,逐漸被邊緣化的事實。此外,禁止台商赴陸投資基礎建設,並以營業秘密保護法來保護高科技營業秘密,卻對大陸市場趨之若鶩,逐水草而居的科技廠商踩不了煞車。
再進一步觀察,此一惠台措施是大陸內部精心設計的一系列戰略之一,目的在虛台、對台統戰。它只是個開始,未來會有更多的策略陸續出檯,它的中長期的衝擊不容小覷,背後原因在於:其一,台灣的環境除五缺外,勞資、環境與經濟的對立,加上缺乏國際經濟整合的加持,外人、內資投資少,導致產業大幅外移。加上低薪困境短期無解,人才會更進一步流失。其二,台灣科技業以代工模式為主,中下游缺乏創新,致高階人才流失,加上市場不大,前景有限,因此,逐水草而居,人才、產業流失恐不如何開公司易逆轉。
其三,大陸股市本益比是台灣的五至十倍,鴻海FII前往大陸掛牌的效應不小。未來大型科技、服務業廠商前往大陸掛牌取得更多資金,壯大母公司的效應會更頻繁出現。其四,台灣的教育、文創、金融及醫療,在政府視之為慈善、公益事業,缺乏產業化、退場機制,或政府法規束縛下,產業活力盡失。在當前產業前景不明、薪水偏低的情況下,人才大量流失將可預期的。
有鑑於此,政府應主動、積極出擊,由行政院出面統合,整合跨部會提出一個「台灣永續成長希望工如何成立公司程」的大戰略,才足以扭轉此一頹勢。此一希望工程的主要內涵可以包括:
最近我面試很多新人來面試會計,發現有許多點是可以跟大家分享的,大家都想盡量努力擠入會計師推薦的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像我最近看到很多新人的自傳會寫到過去參與社團活動擔任幹部或學生會會長、畢委會會長,但就此打住了,我覺得非常可惜,這是一個很好發揮的內容,如果是我會我就會這樣寫:「我過去在校參加XX社團,由於和同學相處融洽且做事盡心盡力認真負責,在大三個時候擔任社團的XX幹部一職,並且在職期間完成了XX活動、XX比賽等多項良好成績紀錄,對於我來說,與團隊夥伴一起完成任務是最快樂也是最有成就感的事情,從中除了學會互相協助以外,最重要的是如何解決團隊中的紛爭誤會,並且快速找出大家都能接受且有效率完成任務的方法,這是我覺得成長最多的地方。」這段如果面試官看到的話應該會覺得蠻加分的,畢竟會計師事務所就是一個非常講究團隊合作的地方。
第一,國家經濟重新定位,在大國旁邊的小國,必須經由差異化、創新,來有效區隔,才能長治久安,例如荷蘭之於德國,發展農業花卉、物流、金融、生物科技以區隔德國之強勢汽車、石化、機械等產業。台灣也應藉此透過品牌、行銷、智慧財產權,安心安全等特色來區隔大陸,走出自己的競爭優勢,而政府的資源、人才也應有同等的配套措高雄開公司推薦施。
第二,產業的重新定位。在產業定位上,電腦、手機下滑之際,台灣必須有另一吸引人才、資金的支柱產業。過去生技業被寄予厚望,但資源集中於生物科技,只成就了資本市場及少數企業,並未成為氣候。未來政府應將生技技術擴散至囊括醫療器材、農業生技、循環經濟等領域之「生物經濟」。如此,才能使電子資訊和生物經濟成為台灣經濟成長的雙引擎產業,並留住產業、人才。
傳統產業、中小企業是台灣經濟的重心,但在轉型上面臨困境,政府應積極透過系統整合(SI)團隊,整合跨領域、專業知識、AI人才,協助農業、石化、機械、紡織等產業科技轉型。在服務業上,政府應訂定各服務業主管部會產業化績效指標(KPI),將10兆元台幣之超額儲蓄、20幾兆的保險資金引導投入國際醫療、金融理財中心、都市更新、長期照護、個資開放商機等領域,為服務業注入嶄新活力與資金,也間接為青年人創造高階就業機會。
第三,以「青世代希望工程」留住年輕人及解決世代對立。年輕人在低薪、高房價壓力下,對未來失去憧憬,而一個讓年輕人失去活力、夢想的社會,未來的前景可想而知。因此,政府應編列預算,並適度向民間募款,成立一個100億元左右的基金,1/3用於孳息、循環使用,其餘的經費,1/3用於整合各部會既有的措施,協助年輕人創業,媒合就業,以及在台灣客製化訓練年輕人,結業後,跟著台灣企業的國際化,前往海外赴任,搭上台商國際化的列車。另1/3用於中低收入、中小企業(例如觀光業)協助,營造一個民眾可以發光發熱的舞台。
第四,研擬股市的海外(如日本、新加坡及其他新南向國家等)雙向掛牌可行性,使台灣企業得以在海外建立品牌形象,並多一個資金募集管道,降低出走的可能性。
如何開公司?如何將一間公司經營好?台南會計師推薦每一間公司都有不一樣的特質,有些公司輕鬆活潑,有些公司嚴肅正經,有些公司對於交流特別看重,而各個公司對於員工的要求跟訓練方式也都不相同,有的公司遠景看得比較長遠,認為給予員工好的福利跟設備,給予優渥的薪資,便可以將人才留住,我想這樣才是真的好公司,但有些公司卻不是如此,有的可能認為,培訓花那麼多錢,福利好也不會提升業績,這樣公司也不賺錢,如此長久下來這些都省略,變成只專注在公司營利上,這樣的方式可能會讓公司越來越走下波,容易缺工,許多優秀的人才將會漸漸流失,公司會只留下偷懶或是隨意配合的人。以此例我們也能想見,為何現在年輕人都會說:「給我多少薪資就做多少事」。我想這樣的話並無對錯,確實如果待遇非常之好,那員工也會因此努力,如果薪水就擺在那邊也不曾增加,只會讓員工對於這份工作越來越怠惰跟厭煩。如何開公司這個問題難以細說,需要注意的事情很多,也有許多是需要經驗歷練,並非如此輕輕鬆鬆。
我們常常在說的營登就是指「商業登記或公司登記」與「稅籍登記」2件事情,「商業登記或公司登記」的主管機關為經濟部,主要針對營業地點審查營建、消防和衛生…等等;「稅籍登記」審核的主管機關則是財政部,針對稅務做管理。商業登記主要是給「商號」根據《商業登記法》進行申請,以營利為目的,分為「獨資」或「合夥」經營事業,而行號形式主要以地方攤商為主,為在地經營方式所以在名稱上只受該地區限制,可以申請免開統一發票。另外公司登記就是給「公司」透過公司法進行申請,同樣以營利為目的,可分為獨資或合夥方式經營的「組織法人」,型態可以再細分成無限公司、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等,另外,因為設立公司大多有具有一定規模,所以名稱在全國是不能重複的。最後稅籍登記又可稱為營業登記,是根據《稅籍登記規則》向該地區國稅局稽徵所申請,通過後才能正式開始營業,並且主管機關會視營業規模大小核定是否需要使用統一發票。